很多老顾客都记得,药房玻璃柜台后那个认真练字的小姑娘,那年张又天才五岁,便开始了书法之路。字尚认不得多少的孩子,握起笔来,颇为吃力,但她还是一笔一画地写着。每天五帖,雷打不动,谁让妈妈是个“虎妈”?妈妈忙于药房生意,为了让女儿养成学习的习惯,每天都逼着女儿练字。
张又天是千禧姑娘,生于2000年,从小便有股不服输的劲头儿,日课五纸,寒暑弗辍。哪怕冬天小手被冻得通红,也要拿起毛笔,在毛边纸上一笔一笔临摹字帖。虽然爱玩是孩子的天性,但张又天从小便有股沉稳之气,执笔如握龙泉剑,落墨若闻金石声。几年过后,字越写越有味道,启蒙老师赵彦林不由赞叹道:“女王羲之”。可妈妈总是打击她:“不是你多有天赋,而是你练字的时间比别人多几倍。”妈妈认定勤奋出天才,一点一横,一撇一捺,都要求她做到一丝不苟。而她也从未有过丝毫懈怠,那稚嫩的小手,因长时间握笔悄然磨出了茧子,但她从未有过怨言。墨香逸韵,她对书法的热爱愈发坚定。
小小年纪,张又天便获得了省级几十个书法比赛奖,多数是一等奖。于是越写越有信心,终将练笔的枯燥化成一片深深的热爱。18岁高中毕业那年,她本可以上几家颇有名气的师范大学,父母也劝她走这条路,毕竟教师是一份理想的工作。然而,从小听话的张又天这次格外叛逆,就认准了中央美术学院这个金字招牌,想考入书法系。父母愁眉不展,说书法是很难找工作的,可张又天不想那么多,她离不开书法,书法就是她的生命意义。她深知,只有在高等书法学府中,才能更好地追求自己的书法梦想。于是拼搏,终于梦想成真。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她,对未来充满了憧憬。
为了学习书法和篆刻,她不远千里奔赴杭州,习秦汉錾凿之法。石粉簌簌而落,女子刻印多求工巧,她偏要学这汉印的浑朴。经过一番苦苦琢磨,一枚“雁字回时月满西楼”的印雕琢而成。朴拙浑厚,一股古籀苍茫气从石上飞出。
张又天的篆书《归去来兮辞》,铁线银钩间隐见楚简遗韵。长锋逆入平出,若老藤盘石;细笔游丝,似春蚕吐素。刚处如剑戟森然,柔时若流风回雪。隶书《清明》实在不像一个二十多岁的小姑娘所写,竟像出自老者之手。横画如犁头破土,捺脚似老松坠雪,字形有古柏参天之姿态。世人多求蚕头燕尾之巧,而张又天偏不取媚大众,独爱“拙厚”二字。傅山在《训子帖》中曰:“宁拙勿巧,宁丑勿媚,宁支离勿轻滑,宁直率勿安排,足以回临既倒之狂澜矣”。张又天的字便是追求这种大巧若拙的境界,以拙气胜秀气,不求妍,只求质。张又天更爱行书的不羁,她取法苏黄,浓墨饱蘸,若春蛙静卧;枯笔飞白,似寒鸦振羽。
张又天是一个沉静的姑娘,性格内向,寡言少语,唯有说及专业知识时才会双目放光,谈论时头头是道。她写书法,如同匠人凿石,暗合北方艺术雄浑之气,势如长城,蜿蜒万里。虽说在杭州学习过,但她不爱如酥的江南烟雨味道,纤丽媚巧,与她的性格无法相合,她宁愿追求山野间的真味。墨池水暖蛟龙活,铁砚尘封星斗寒。她喜欢以沉雄的笔力,让墨透纸背。当羊毫扫过宣纸,簌簌声里似乎有一种远山空谷的鸣响。
在中央美术学院书法系学习期间,张又天如饥似渴,孜孜矻矻,汲古探今。不断研究先贤碑帖之妙,反复琢磨诸家流派的变化。她以晨昏不辍的精神,苦苦钻研历代法帖,究其笔势之奇、结体之变、章法之玄。
在书法的世界里,张又天不随波逐流,不迎合世俗,只坚守着自己对书法的热爱与执着。她的书法作品,如同她的灵魂,在纸上肆意挥洒,展现出她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书法的执着。她的书法,毫无闺阁脂粉之气,倒有一片燕赵慷慨之声。如果单看书法,几乎难辨雌雄,多数人会以为这些字是男人的手笔。张又天不逐流俗,不媚时好,唯守素心之诚。她游于楮素之间,尽显性灵之真趣。书法如其人,刚柔并济;品格似寒松,骨气嶙峋。
虽然年纪尚小,但张又天在书法的道路上已然前行整整二十年,其志如金石,未尝稍懈。她毫不退缩的精神与执著专注的品质让人赞叹,总有一天,她会在书坛写下属于自己的传奇。(邓迪思,作家、评论家。河北省文联期刊联盟创联部主任、《小小说月刊》执行主编、郭小川文学院副院长)
免责声明:1、凡本网专稿均属于雄安财经网所有,转载请注明“来源:雄安财经网”和作者姓名。 2、本网注明“来源:×××(非雄安财经网)”的信息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若侵权本网会及时通知用户删除或强制删除相关信息。 3、雄安财经网为用户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;用户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与雄安财经网无关。4、雄安财经网友情提示:市场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