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主页 > 财经 > 国内 > 正文

【用“新”看淝河】新淝河 新声音: “淝河新声”唱响思政善治协奏曲

时间:2025-09-02 10:56作者:综合来源:东方财经网阅读:

南淝河水,千年流淌,默默见证着合肥市淝河镇的华丽蝶变。淝河之“新”,远不止于片区面貌的改变,更深植于一场以思想政治建设为引擎的治理体系重塑。

近年来,淝河镇紧握时代脉搏,以“新淝河”承载“新善治”,将党的创新理论如春风化雨般融入民心,将惠民服务精准滴灌至细微之处,让文化滋养厚植治理沃土,探索出一条思政建设驱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路径,奏响了和谐善治的时代强音。

理论新声浸润治理根基

基层善治,思想引领是根本。为了让理论叙事转化为百姓可知可感的身边道理,淝河镇精心打造“淝河新声”宣讲品牌,以强大的传播力、凝聚力和文化性,摒弃了刻板说教,构建起一个立体鲜活的理论武装新生态。

多元融合的队伍,让理论宣讲既有高度,又有温度,更接地气。淝河镇创新构建了“1+9+N”的宣讲力量矩阵,将理论传播的触角深扎基层土壤。

核心团队由政治过硬的党员干部、青年、学识深厚的理论专家、感召力强的道德模范和熟悉社情民意的社区骨干组成,以确保宣讲的政治高度与政策精度。9个村居则立足本土,培育壮大各自的宣讲队伍,这些来自群众身边的“草根讲师”,用带着乡音乡情的朴实语言,瞬间拉近了理论与听众的距离。更为开放的是“N”的力量——邀请省市专家学者带来专业深度解读,吸纳行业精英分享前沿实践,甚至鼓励能说会道的“百姓名嘴”用生活化的语言讲述身边变化。

宣讲的生命力在于内容与场景协同并进,紧扣发展脉搏。“淝河新声”宣讲团聚焦淝河大地的变化,构建起“五新”内容体系。

宣讲员深入产业升级一线,解读经济产业动能澎湃之“新”;他们穿行于蝶变新生的回迁小区,展望片区发展蓝图启航之“新”;他们走进引入名校资源的校园,展现文化教育活力绽放之“新”;他们漫步南淝河、关镇河,描绘生态环境绿韵流淌之“新”;他们聚焦家门口的养老服务中心、高效运转的党群议事厅,高歌民生福祉共享提升之“新”。

每一个“新”都是淝河人看得见、摸得着的现实。

近年来,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的传播格局,也让思政理论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。

线上,“安全微剧场”、“防灾减灾小课堂”等栏目化身“云端讲堂”,政策图解一目了然,宣讲微视频生动鲜活,活动预告精准推送,打破了时空壁垒,将理论之声送入千家万户。

线下,“流动宣讲站”散布在社区广场、企业现场、学校教室、项目工地。宣讲不再局限于固定会场,而是巧妙地融入“四季村晚”的欢声笑语,结合世界读书日的书香墨韵,借助普法宣传日的庄重氛围,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入大街小巷。

文艺演出、知识竞赛、阅读分享……这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理论传播赋能,让思想的养分在愉悦的氛围中被悄然吸收。

image.png

关镇村红色“邻”角微阵地

服务暖流汇聚善治合力

思政建设的成效,最终要落脚在为民服务的实效上,体现在群众幸福感的提升上。淝河镇持续不断将思政工作的温度深度融入民生服务的方方面面,推动治理重心下移、资源下沉、服务下倾,用一件件实事、一次次关怀,在细微处传递党的温暖,凝聚治理合力。

在淝河,“两委进小区”与“书记项目”形成联动机制,成为破解民生难题的关键抓手。

关镇村红色“邻”角微阵地便是这一机制的生动实践。在关镇佳园小区,“两委”成员通过常态化走访,发现基础设施老化、环境卫生差、居民诉求反馈不畅等问题。村党委迅速利用小区拐角处的闲置报亭,打造红色“邻”角微阵地,“两委”成员与群众在阵地共商共议,成功解决地下储藏室积水、废品回收租户管理等问题,还通过邻里茶话会收集建议、化解矛盾,推动基层自治落地见效。

此外,依托各居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,“志愿红”成为最温暖的底色。近年来,淝河镇将基层党建与志愿服务紧密结合,通过“爱心义诊团”、“义剪服务”、“卫我家乡”等志愿品牌打造,潜移默化宣传着健康生活方式、邻里互助理念和文明行为规范,着力打通引导、关心、服务群众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让思政教育转化为日常生活的点滴实践。

淝河镇聚焦“一老一小一困”群体需求,构建精准化、多元化服务体系。针对老年人开展“夕阳红”关怀行动,通过“银龄服务队”提供常态化服务,组织敬老活动;面向青少年实施“护苗”计划,通过防欺凌宣讲、普法教育及阅读活动等促进健康成长;对困难群体落实“一户一策”帮扶,协调解决住房、就医、就业等难题,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,共享发展成果。

润物细无声的关爱,让思政工作充满了人性的温度,筑牢了社会和谐的根基。

“席井好人”评选活动

文化滋养厚植治理沃土

文化是更基本、更深沉、更持久的力量。淝河镇将思政建设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,大力弘扬好人文化、乡村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,以文化人、以德润心,为基层治理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深厚的道德滋养。

在淝河,“身边好人”与“道德模范”是触手可及的榜样力量。席井村作为弘扬好人文化的典范,获得第七届“全国文明村”殊荣。自2012年起,席井村便创新开展村级“好人”评选活动,十余年间累计评选出50名村级好人,其中1人荣膺“中国好人”,1人获评“合肥好人”,7人获选“区级好人”,先进典型的密度在全区首屈一指,涌现出“中国好人”许传芬、“合肥好人”张大云等先进典型。此外,淝河镇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,广泛展示感人事迹,让身边的“明灯”,有效引导居民见贤思齐、崇德向善,在全镇营造了学习好人、争当好人的浓厚氛围。

淝河镇也高度重视乡村文化的传播,将其作为思政教育与文化传承的重要契机,精心组织农民“春晚”(村晚)、民俗展演、尊老敬老等系列活动,让居民亲身参与并深刻感受传统文化魅力,增强文化认同。

黄镇村再回首艺术团自2013年起持续筹办由本地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农民“春晚”(村晚),至今已成功举办九届,成为乡村文化活动的亮丽品牌。黄镇村“村晚”曾连续三年荣获“全国社区网络春晚优秀组织奖”,实现了从乡村舞台到全国平台的跨越。同时,再回首艺术团凭借百姓喜闻乐见的表演,持续多年被包河区评为星级业余文艺团体。

沉甸甸的荣誉,是淝河镇利用传统节日深化文化认同、弘扬传统美德、激发乡村文化活力的成功典范。

黄镇村村晚

此外,淝河镇还充分利用本地历史文化资源,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。依托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卫立煌故居,村党委组织党员、村民代表及青少年开展主题教育的活动,邀请革命前辈讲述红色故事,开设“小小讲解员”课程,让大家沉浸式感悟爱国情怀。

南淝河水,奔流不息;淝河善治,激越昂扬。

如今的淝河,一种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逐渐深入人心,未来,淝河镇将继续深化“新淝河 新善治”的实践探索,不断丰富思政工作的时代内涵与实践路径,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,让民生服务的温度触及每一个角落,让优秀文化的滋养惠及每一位居民,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基层治理实践的淝河篇章。

最近关注

热点内容

更多>>

山东高考网手机版 tengnews财经网手机版 南方财经网手机版 开户财经网手机版 雄安财经网手机版 中华新能源汽车网手机版